每天清晨五點多,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通盛社區小廣場前的一家粥店就熱鬧起來。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們忙著煮粥蒸饅頭,社區里的貧困戶、孤寡老人、環衛工人、退伍軍人都可以來這里喝上一碗免費的愛心粥。周一到周六,愛心粥每天不重樣。
老人在愛心粥鋪吃早飯。南通市文明辦供圖
“莫文隋”?莫問誰!
“粥店開了一年多,來吃早飯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現在每天要準備150份早餐?!蹦乃鍚坌闹嗟甑觊L馮曉勇告訴記者,粥店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為大家提供免費早餐,7點半結束,夏天還會提早半小時開始。
中國文明網記者采訪龔亞珍(中)老人。中國文明網劉鯤鵬 攝
78歲的龔亞珍老人家就住在粥店附近,“自從知道這里開了家可以免費吃早餐的店,我幾乎天天來?!饼弫喺湔f,“我腿腳不好,以前總在家里不出門?,F在每天早上走路過來吃個粥,順便鍛煉身體,還能和別的老人聊聊天?!?/p>
據了解,“莫文隋愛心早餐”項目,是由南通市開發區莫文隋志愿者服務總站提供方案策劃和志愿者培訓,由帥煜物業公司提供場地和志愿者,由南通市開發區慈善會提供愛心定向捐款和規范管理的一項志愿服務行動。除了愛心早餐項目,南通市開發區“莫文隋志愿服務隊”還開展了助學、助孤等多個公益項目,先后資助了近3000名困難學生和數十名孤兒?!拔覀円M自己的微薄之力,讓‘莫文隋精神’在南通繼續傳遞?!蹦乃逯驹刚吖ぷ髡菊鹃L姚衛民說。
1995年,《江海晚報》的一則報道引起全城熱議。資料圖
在南通,“莫文隋”這個名字家喻戶曉。20多年前,南通工學院的貧困學生石洪英先后收到署名“莫文隋”的匯款資助,她按照匯款單上的地址到處打聽,當地媒體也發動廣大市民幫助尋找,卻依然找不到“莫文隋”其人?!澳乃濉彪m未找到,卻溫暖了整座南通城?!澳乃濉??莫問誰!從那以后,“莫文隋” 漸漸成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詞,也成為一個叫響全國的南通專屬名詞。
“海安舅舅”的支教情懷
江蘇海安赴云南寧蒗群體支教32年事跡展。中國文明網劉鯤鵬 攝
9月7日,江蘇南京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時代楷?!卑l布會。這次獲獎的主人公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海安舅舅”獲得了這一榮譽。32年間,海安先后有281位老師,奔赴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為那里的孩子們帶去知識。
蔣蓉就是這281位老師中的一位。2001年,蔣蓉和愛人丁愛軍攜手遠赴云南小涼山支教,直到2016年才回到江蘇,成為在云南堅守時間最長的海安老師?!爱敵跷覀冸x開海安時女兒才5歲,支教15年后回來時,她已長成大姑娘?!敝Ы唐陂g,蔣蓉多少次想回家,但一走進教室,看到那一雙雙信任的眼睛,又不忍離去了?!皩庉跞嗣癜炎钭鹳F的稱呼‘舅舅’送給了海安老師,這份尊敬和信任,讓我們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15年的支教經歷,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笔Y蓉說。
如今的寧蒗縣城。資料圖
海安支教老師的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帶動了寧蒗教育大踏步跨越式發展,促進了寧蒗全縣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
32年,在海安支教老師的人生里,是奮斗,也是堅守;是信念,也是情懷。
凡人善舉“滾雪球” 公民道德建設新高度
張云泉,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人,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曾經是我國第一艘導彈潛艇上的戰士。1983年秋天,張云泉轉業走進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退休后,他把老家的房子捐出來做了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記者見到張云泉時,他正在實踐點里和一群剛退伍的年輕人聊天。他告訴這些回鄉創業的年輕人,要把部隊里不怕苦、不服輸、艱苦奮斗的精神帶到家鄉的建設中。張云泉還經常向鄉親們宣講黨的理論政策、傳播文明新風,他說:“我在鄉親們中有一點影響力,我希望能發揮余熱,為鄉親們多做些事?!?/p>
在南通,不僅有做好事不留名的“莫文隋”、跨越八千里支教的“海安舅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云泉,還有熱心幫助他人的“板凳女孩”、堅持49年照顧麻風病人的鄉村醫生……他們以凡人善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南通人。(中國文明網記者 張殊凡)
-
(2019-07-17)
-
(2019-08-29)
-
(2019-07-17)
-
(2020-08-27)
-
(2020-04-26)